English

高考作文阅卷亟须改进

1998-05-27 来源:光明日报 姜剑云 我有话说

作文考试是主观性试题,在高考语文卷总分150分中占40%即60分(小作文20分+大作文40分)。如此大比分的主观性试题,由于受评卷人价值观、审美观、素养、经验、情趣甚至情绪等主观因素的作用或影响,在量等打分时就不存在什么唯一尺度了,所谓“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”在这时就只能是“参考”而已。给分“误差”在±3分之间者正常得很,±6分之间的恐亦非异常。一篇“三类卷”(29—20分)的作文会因为“见仁见义”的“偏激”或交好运被拔高到“二类卷”(35—30分)或倒大霉被贬抑为“四类卷”(19—11分)。需要争议吗?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。

长期以来,高考作文评卷时间紧,任务重,方法落后,质量得不到保证。根据惯例,高考在每年的7月7、8、9日三天,评卷一般从7月11日正式开始,最迟7月20日之前也得结束。因为合分、登分、发放成绩通知单、投档等等,还有一系列的大量工作要做。并且招生还得分第一批、第二批什么的,工作一大堆,都必须紧张有序,都必须在暑假期间完成,不能影响各校正常开学。可是有谁知道,作文评卷是摆在评卷人面前的一个绝对的难题。难题的关键在评卷的时间、速度和质量上。

高考一年一度,而过此“独木桥”者何止千军万马!全国除了个别省份之外,各省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都不下十万人之众。语文和英语一样,是文、理科考生必考的公共科目,即高考人数有多少,作文试卷就有多少。围绕评卷,我们以山西为例算一笔帐。山西1995、1996两年考生均约为12万人,语文评卷教师编为12个组(不包括领导组、检查组、分析组等等),每组10人。1997年考生不到9万人,语文评卷共9个组,每组9人。即考生与评卷人之比大致为1000∶1。时间极其有限,而工序极其复杂!“主观性”的试题,“机械性”的评判!想一想我们平时教学中评判一篇作文所应花费的时间吧。现在呢?必须每天500篇(至少30万字),10天5000篇(至少300万字),必须坚持一目十行且不可松懈,必须分秒必争且十日如一日,必须精力高度紧张而集中,如机器一样地工作,是特殊形式的“机器阅卷”。这是怎样超负荷、超强度的劳作!未曾躬亲实践亲身感受的人是永远也体验不到的。关于评卷人的资格、条件等,山西严格规定必须本科以上学历、三年以上教龄,年龄男50岁、女45岁以下,这是为着评卷的速度、质量等考虑的。但评卷教师其实是有苦难言的,时令正当高温酷暑,北方地区也许能够克服克服,但不知南方同仁是怎样熬过来的。关于评卷质量,绝大多数同志能够尽心尽职、尽力而为,但是否有些非常的、例外的现象发生呢?例如签名苟简成只有自己才晓得的一个“符号”;匆匆扫描后给个“保险分”;二人共判成为“一个作主”,自拟两个得分后再给个均分,代劳了,名字也代签了;……要追究原因吗?给一个不雅的结论吧:逼良为娼。谁之过?请问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:曾想到过此类问题否?

显然,高考作文考试阅卷状况非改变不可!

(作者单位:山西大学中文系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